(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侯佳欣)“長期關注社會上一些比較負面的新聞,容易出現情緒低落等心理問題。”5月18日,湖北心理咨詢師協會會長、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肖勁松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那種感覺又來了,給視頻里媽媽綁著兩個孩子跳河的視頻點贊評論后,我被大數據分析到了,整個視頻號給我推了許多類似的新聞內容,這些新聞內容濃度太高了,既吸引我點開,又使我難受。我整個EMO(抑郁)了。”5月17日,一名福建網友在社交媒體平臺如此寫道。
這種感受并非是個例,記者在社交媒體上檢索發現,不少網友都有著類似的感受。
有網友表示,“巴厘島這件事已經讓我一個星期睡不好覺了,連著好幾天晚上不敢自己上廁所”;也有網友表示,“每天刷視頻,各類美食視頻,深夜emo視頻,讓自己陷入情緒內耗的視頻……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花那么多時間在手機上,我收獲了什么呢?”
肖勁松介紹,在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 “共情傷害”,意思是當你長期大量關注災難信息,同情心導致的代入感,會傷害你的心理健康,會讓你抑郁、焦慮、憤怒甚至精神崩潰。
肖勁松稱,這種“共情傷害”有時是很難避免的,但我們可以通過自身來調節。當意識到這類信息對自己已經產生消極影響時,要有意識地暢通信息源,攝取更多的正向力量,從而減輕這種負面信息給我們的心理造成的攻擊和傷害。
“此外,我們也要更重注現實中的生活體驗,不要將全部精力放在網絡世界。”肖勁松表示,與好友聊聊天、和家人聚聚會、出門跑跑步,這些都可能幫助我們調節心態,從而避免“共情傷害”帶來的更大損傷??偠灾?,當我們察覺到情緒不對時,應及時給自己按下“剎車鍵”,通過各種方法讓自己的內心平和寧靜下來。
(運營:孫歡)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