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是皮膚科常見病,臨床表現為皮膚出現紅色或蒼白色的風團,時隱時現,伴有瘙癢,風團消退后不留痕跡。老百姓稱其為“風疹塊”或“風疙瘩”。
蕁麻疹的病因
蕁麻疹的病因復雜,有些蕁麻疹和超敏反應有關,有些卻并不是由超敏反應引起,因而有很多患者找不到發病原因,特別是慢性蕁麻疹。
急性和慢性蕁麻疹區別及治療
根據病程的長短,蕁麻疹可分為急性蕁麻疹和慢性蕁麻疹。
急性蕁麻疹整個病程短于6周,皮疹表現為大小不等的風團,色鮮紅或蒼白,皮疹范圍較大,數小時內風團減輕,變為紅斑而逐漸消失。但不斷有新的風團出現。病情嚴重的可有煩躁、心慌、惡心、嘔吐、腹痛等癥狀,甚至血壓下降,發生過敏性休克。急性蕁麻疹多數能夠治愈,并能找到病因,如感染、藥物、食物、接觸過敏等。
病程大于6周就是慢性蕁麻疹,慢性蕁麻疹的病程很長,反復發作,有些患者病程可達幾年甚至20余年,給工作和生活帶來很大不便。慢性蕁麻疹病因復雜,可能與過敏、感染、自身免疫、勞累、精神緊張,慢性疾病有關,有3/4的慢性蕁麻疹患者找不到明確的病因。目前《中國蕁麻疹診療指南》認為慢性蕁麻疹治療首選第二代抗組胺藥,其次還包括皮質類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劑及生物制劑等,然而這些藥物長期應用有一定的副作用,且停藥后易復發。
中醫以整體觀念為指導,根據“治病必求于本原則”,認為慢性蕁麻疹雖發于皮膚,卻與五臟六腑氣血經絡關系密切。不良的作息飲食習慣,緊張的生活工作節奏,使得臟腑功能失常、氣血失和,從而導致營衛不和、衛外失固,風、寒、濕、熱邪氣乘虛而入,發為蕁麻疹,日久病邪潛入經絡臟腑,耗傷氣血,又使機體陰陽失調,風、濕、寒、熱、瘀由內而生,使得病情反復發作。
對于慢性蕁麻疹的治療,中醫有其自身的特色。在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原則下,通過中藥口服,扶助正氣,調和氣血,祛風、除濕、活血化瘀,從而調整機體陰陽平衡,恢復肝、心、脾胃、肺、腎等臟腑正常功能,同時配合針刺治療,祛邪于外,使經絡氣血運行通暢,能較快的改善病情,縮短病程。
作為患者,在針藥治療的同時,也要調暢情志,不熬夜,飲食清淡,加強運動,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文字|中醫科
(運營:孫歡)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