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乳頭狀瘤病毒(HPV)核酸檢測是WHO推薦用于宮頸癌初篩的首選方法,而我國此前無將其用于宮頸癌篩查實踐的指導性文件的歷史被打破”—— 4月25日,《人乳頭狀瘤病毒核酸檢測用于宮頸癌篩查中國專家共識(2022)》發表在《中華醫學雜志》上。
5月5日,該共識通訊作者、國家癌癥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流行病學研究室主任趙方輝教授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采訪時介紹,該《共識》去年定稿今年發布。“主要是結合國內外指南、醫學循證證據及我國實際情況形成專家共識,推薦將HPV核酸檢測作為我國宮頸癌篩查的主要方法。”
共識截圖
常規體檢可以進行,分型檢測能夠進行風險分層管理
目前國內宮頸癌篩查大多使用的方法仍然是細胞學檢查,存在靈敏度低、主觀性強、質量難以保證等問題,而HPV核酸檢測技術具有靈敏度高、可重復性好等特點,相較于細胞學檢查可檢出更多的宮頸癌和癌前病變。
“轉換初篩的檢測方式,等于是把宮頸癌的防控向前推到HPV感染的高風險人群層面。” 趙方輝介紹,現在大家對HPV感染很關注,其實女性生殖道HPV感染較常見,但70%-90%的感染無癥狀并可在1-2年內消失,僅5%-10%感染女性會發生持續性HPV感染,并有可能進一步進展為宮頸癌前病變甚至浸潤癌。而且不同基因型別、是否持續感染及持續感染時間不同,其致病風險也顯著不同。因此,對HPV進行分型檢測并明確是否存在持續感染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诖?,《共識》建議把35-64歲女性納入優先常規體檢。體檢中,至少檢測13種HR-HPV,其中高危的HPV16/18陽性者直接轉診陰道鏡檢查。
此外,研究顯示HR-HPV持續感染平均2-3年可發生宮頸癌前病變,平均10-12年可發展為宮頸癌,并且HR-HPV持續感染者相較于不同型別的反復感染者,宮頸癌發病風險高出約4倍。HR-HPV持續感染還可能影響宮頸病變治療后女性的預后。因此,HR-HPV分型檢測可明確是否存在同一型別持續感染,有助于采取更積極的干預治療措施和更嚴格的隨訪管理。“如果沒有感染HPV,那么5年做一次篩查就夠了。這樣顯然更加節省醫療篩查成本,有助于提高篩查覆蓋率,對于確診感染者的下一步診療措施則精準進行分層管理。”
移動檢測和大數據信息管理是檢測發展方向
《共識》推薦了HPV核酸檢測作為宮頸癌初篩首選,但與此同時,參與共同撰寫的中華預防醫學會腫瘤預防與控制等專業委員會和《中華醫學雜志》組織公共衛生、婦產、檢驗、病理等多學科專家也強調了規范HPV核酸檢測用于宮頸癌篩查的相關實踐,包括了核酸檢測過程中實驗室的質量控制和規范管理等。
“未來一方面需要研發更加自動化、智能化、標準化的核酸檢測一體機,更好地滿足宮頸癌國家篩查計劃對于大批量樣品檢測的需求;另一方面需要開發操作更便捷、更低成本、更省時的便攜式、小型化即時檢測(POCT)系統,滿足對結果的及時性需求。而HPV自采樣方法應用于篩查實踐的實施策略也在探索中。”
趙方輝告訴記者,標準化檢測的同時,推動大數據、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HPV核酸檢測和宮頸癌篩查服務深度融合,通過加強腫瘤登記系統、疫苗預防接種服務系統和癌癥篩查管理服務系統等數據庫的對接交換,不僅有助于開展HPV疫苗接種和宮頸癌篩查的實時動態監測,實現篩查、分流、治療、隨訪的全程統一管理,避免重復篩查,而且通過監測HPV感染和宮頸癌負擔的變化趨勢,科學評估HPV疫苗接種和宮頸癌篩查的效果。推進電子病歷、智慧服務、智慧管理的信息標準化建設。
(運營:荊雪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