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趙苑旨)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我國有超過三成的嬰幼兒家庭有托育需求,社區就近托育服務的市場需求十分旺盛,但入托率僅為5.5%左右。
“首先,2019年國家大力支持發展托育服務體系,疫情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托育機構的供給;其次,家長對于托育機構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認知存在不足;再者,目前托育機構的服務質量,可能尚未達到家庭的期待值;最后,價格偏高。”4月17日,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人口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茅倬彥教授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采訪時表示,從我們前兩年的調查發現,營利性托育機構一個月的托位費用,占到一個家庭收入的30%以上,大多數家庭承擔不了。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人口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茅倬彥教授。 受訪者供圖
“孩子今年1歲8個月了,現在家里4個大人看1個娃,之前也了解過一家托育機構,價格不便宜,距離也不是很方便,再加上大人都覺得沒必要花這錢,就自己照看了。”羅華晴(化名)說,但身邊也有朋友因無人照看送孩子去托育機構的。
“目前我國很多父母在托育機構對孩子成長的幫助及好處的認知上還是不夠的。托育不僅是對孩子有日常的照料,還有對孩子這個年齡段一些習慣的養成、性格的培養、早期智力的開發等都有一定的好處,而且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其實是需要這樣的集體環境來更加刺激他的大腦發育。”茅倬彥說,從專業性來說,托育機構其實可能要比家庭的照料更加適合孩子的成長。
上海市靜安區江寧路街道,孩子們正在“寶寶屋”內玩耍。新華社記者劉穎 攝
2022年7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17個部門聯合制定《關于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導意見》,明確要大力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要發展公辦托育機構,鼓勵社會力量來投資,支持用人單位舉辦,建設社區服務網點,探索家庭托育模式。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整理發現,目前已有上海、蘇州、濟南等地已經推廣臨時托、計時托等社區托育點建設。
按照國家“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將努力實現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達到4.5個。
對此,茅倬彥建議,“首先,得讓家庭實現送得起。如今國家主推普惠性托育服務,可在房租或人員費用等方面給予托育機構一定的補貼,從而降低托育的價格;其次,加強托育機構安全質量方面的監控,讓更多家庭能夠放心的將孩子送出去;最后,加強托育對孩子成長幫助的宣教工作,讓更多家庭對其有正確的認識,從而進一步實現托育率的提升,讓更多的孩子與家庭獲益。”
(運營:孫歡)
網友評論